小麦(Triticum aestivum L.)是世界上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,分布于世界各地,为人类提供了营养和能量。由于气候不断变化,以及田间过量施肥等原因,造成小麦倒伏现象较为严重。小麦倒伏既不利于机械化收割,也会造成产量减少。由小麦倒伏造成的减产达12%~31%,严重时损失量接近60%。因此降低小麦株高,增强抗倒伏能力,是稳定粮食产量,减少损失的有效途径。
近日,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在CSCD核心期刊《四川农业大学学报》上网络首发题为“211份四川小麦品种(系)矮秆基因分子检测”的文章。该文章以211份四川小麦品种(系)为材料,于2022-2023年和2023-2024年在田间调查株高、穗长和节间长度,并利用分子标记检测了矮秆基因Rht-B1b、Rht-D1b、Rht5、Rht8、Rht9、Rht10、Rht12和Rht13。研究结果显示,在211份材料中携带Rht-B1b、Rht-D1b、Rht5、Rht8、Rht9、Rht12和Rht13的材料分布频率分别为81.0%、95.7%、28.4%、51.2%、29.4%、19.9%和8.1%,所有材料均未检测到Rht10,共得到43个不同基因的组合。矮秆基因降秆效应为Rht9 > Rht5 > Rht12 > Rht8 > Rht13,推广品种和后备品系的株高矮化效应为9.8%和9.3%,两者均为第4节(基部第2节),节间矮化效应值最大,分别为22.27%和25.91%。四川地区小麦中矮杆基因应用最广泛的是Rht-B1b、Rht-D1b和Rht8,另外Rht5、Rht9和Rht12的应用正在提高。
该研究得到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绵阳综合试验站(CARS-03-82)和四川省育种攻关项目(2021YFYZ0002)资助。